王元
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为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需要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培育和发展耐心资本,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倡导长期投资理念
所谓耐心资本,是一种能够长期投入并对被投资对象给予稳定支持的资本形式,包括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具有投资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等特点,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耐心资本往往跨越企业发展的多个阶段,与追求短期快速回报的投机性资本形成鲜明对比,以长远眼光倡导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追求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与可持续传承。发展耐心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在宏观层面,它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社会层面,耐心资本对一些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回报周期较长项目的投入,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全民福祉。
总体来看,耐心资本将在投资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助力投资者在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进程中,耐心资本的引入与培育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真正具有成长潜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市场的短期波动与投机炒作行为,营造更加理性、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需培育风险投资新理念,不断推动耐心资本发展壮大,倡导长期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作为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鼓励投资者、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
耐心资本对初创企业犹如甘霖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资本的力量如同强劲的引擎,推动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创意转化为改变生活的产品与服务。而在众多资本类型中,耐心资本正逐渐崭露头角,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成为科技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应用技术的开发,再到商业化的推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10年的时间。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的早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这就需要耐心资本为企业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初创的科技企业而言,耐心资本的支持犹如甘霖。耐心资本在企业研发初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这种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成果转化率。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转型成为必然要求。传统产业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生产方式变革等挑战,新兴产业则需要大量资金来培育和发展。耐心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它能够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升级机会,通过投资引导资源向这些领域集聚。二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耐心资本能助力企业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三是耐心资本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效益的特点,这对于面临转型升级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企业更显得弥足珍贵,其能够与企业共克时艰,协助企业调整战略布局,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新兴产业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与市场前景,而这些正契合了耐心资本追求长期高回报的特性。由此,应充分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耐心资本之间的协同效应。
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与资源整合平台,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使其能够专注于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同时,耐心资本背后还连接着丰富的产业资源、技术专家网络以及市场渠道,通过资本的纽带作用,能够将这些资源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与整合,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与市场培育,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与耐心资本运作的良好环境,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通过积极培育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促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长期资金尽快落地。一是优化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制度安排,确保资金流向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公司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企业重组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三是鼓励银行与创业投资基金等加强对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四是积极引导保险资金和资管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创业投资基金的配置力度。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