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业报告期内仅一项发明,应收账款激增或存赊销风险

发布日期:2025-03-18 14:33:31   来源 : 小V财讯    作者 :高飞    浏览量 :44210
高飞 小V财讯 发布日期:2025-03-18 14:33:31  
44210

在资本市场动态频繁的当下,IPO 放行速度显著加快,众多过会企业纷纷拿到上市批文,准备在证券市场一展身手。其中,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浙江华业”)的创业板 IPO 进程历经波折,在过会近两年后,终于成功开启申购,踏入等待上市的关键阶段。



回顾浙江华业的 IPO 之旅,2022 年 5 月 30 日,公司满怀期待地向深交所提交招股书,顺利获得受理,就此踏上了资本市场的征途。然而,从受理到 2024 年 12 月 30 日提交注册,这段历程长达近两年之久。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公司过会后为何会陷入卡壳状态,直到近期才获批上市,这背后的缘由备受关注,而其核心竞争力与成长性不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关键因素。

1

应收账款激增或存赊销风险

浙江华业 IPO 进程能够在近期得以推进,公司 2024 年的业绩回暖可谓是最大的助力。依据注册稿所披露的数据,公司预计 2024 年度营业收入将达到 90,647.06 万元,相较于上一年度呈现出 23.18% 的显著增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 9,225.35 万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31.2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 9,122.28 万元,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了 37.77%。

这样亮眼的业绩数据,无疑为公司的上市之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回溯至报告期内的其他年份,却会发现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 2021 年至 2023 年期间,公司的业绩表现呈现出连续性的下滑态势。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0,772.84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9,533.27 万元;到了 2022 年,营业收入降至 78,173.28 万元,净利润下滑至 8,157.97 万元;而 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进一步减少至 73,588.92 万元,净利润也随之滑落至 7,029.42 万元。

这种业绩的持续下滑,与 2024 年的突然回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对业绩回暖的可持续性和背后的原因产生深深的疑虑。

深入探究浙江华业业绩突然回暖的背后因素,浙江华业的应收账款数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在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 16,299.85 万元、18,384.69 万元、18,963.72 万元以及 26,525.40 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出现了激增的情况。从这一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公司极有可能采取了宽松的信用政策,通过赊销的方式来增加销售额,进而实现业绩的快速回升。但这种依靠赊销拉动业绩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加美观,却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即便浙江华业凭借这样的 “财技” 在 2024 年交出了业绩回暖的财务报表,但过往连续三年的业绩下滑,已经对公司的复合增长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创业板定位中,对于企业成长性的业绩指标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中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 25%。以浙江华业目前的业绩数据计算,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标准,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在成长性方面的不足。

1

研发费用踩线报告期内仅一项发明

除了业绩成长性方面的问题,浙江华业在研发指标上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仅仅是堪堪踩线。根据招股书所显示的信息,公司在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 6,583.30 万元。

而创业板定位中对于研发投入的指标要求是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 5,000 万元。从这一数据对比来看,浙江华业虽然勉强达到了创业板的底线要求,但与市场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

将浙江华业的研发费用情况与同行业公司进行横向对比,更能凸显其研发投入的不足。在 2021 年至 2023 年期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2118.45 万元、2166.35 万元、2298.50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2.62%、2.77%、3.12%。而同期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均值均高于浙江华业。

这表明在行业内,浙江华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力度相对较弱,这对于一家塑料机械企业而言,可能会影响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竞争力。

再从研发成果的角度来看,浙江华业目前拥有 15 项发明专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报告期内公司仅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其余的发明专利均是在报告期之外取得的。公司在报告期内投入了数千万元的研发资金,却只收获了如此有限的成果,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在研发方面是否存在拼凑上市指标的嫌疑。

浙江华业在业绩连续多年下滑、研发成果寥寥的情况下,显然难以与创业板的优质企业标准相契合。如今却仅凭借拼凑的研发指标,被保荐机构包装“三创四新”的潜力企业得以跻身创业板行列。这其中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怕是“功不可没”?只是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保荐机构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同时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V财网欢迎您的建议和意见!
客服邮箱:vcwbjb@sina.com
V财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2021 深圳威财兴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