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睹始知终
V财网&小V研究
作者丨高飞
排版丨灰灰
2025 年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让这一赛道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然而,在行业热度攀升的背后,主打协作机器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节卡股份”)的科创板上市之路却布满荆棘。这家成立于 2014 年的企业,自 2023 年 5 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历经一年多问询仍未成功上会,其将于 2025 年 8 月 8 日迎来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关键审议。随着上会稿招股书的披露,这家号称行业新锐的企业暴露出持续亏损、产能泡沫、内控漏洞等多重风险,科创板 “硬科技” 的成色备受质疑。

1
越卖越亏的扩张困局


翻开节卡股份的财务报表,持续扩大的亏损黑洞格外刺眼。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 6700 万元,其中 2023 年单年亏损达 2854.73 万元,较此前亏损幅度扩大 4 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呈现出 “越卖越亏” 的反常态势 ——2023 年机器人销量达 4681 台,同比有所增长,但亏损却同步扩大,形成市场扩张与利润倒挂的尴尬局面。
深入分析财务数据可见,节卡股份的 “三费” 开支已成为吞噬营收的巨口。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高达 30% 左右,远超行业均值 19%;研发费用率 24%,管理费用率 15%,三项费用合计吞噬近 70% 的营业收入。这种 “重营销轻研发” 的模式导致公司造血能力严重不足,2024 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 455 万元,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输血维持运转,累计筹资活动现金流达 4.38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股权激励费用成为压垮利润的另一根稻草。2022 年 11 月,节卡股份突击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产生 1.77 亿元股份支付费用,未来 5 年每年需计提 3544 万元。这意味着在本已亏损的基础上,公司利润将被进一步侵蚀,盈利前景更添阴霾。

2
财务内控规范性存隐忧


节卡股份的内控体系暴露出诸多风险点。公司曾因与红太阳的合同纠纷被冻结 1427 万元资金,现金流一度告急;2020 年通过关联方 “转贷” 2933 万元的行为涉嫌套取贷款,违反《贷款通则》关于资金用途的规定。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一边哭穷寻求上市补血,一边却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 ——2021 年豪掷 10.44 亿元买理财,同年却大举进行短期借款,资金使用逻辑混乱。
实控人控制权问题同样引发关注。董事长李明洋直接持股仅 5.98%,通过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控制 41.63% 表决权,但上市后仍面临恶意收购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2022 年股权转让过程中,大股东向李明洋等 14 人借出 4954 万元,部分资金被用于购房、理财等用途。这种上市前突击 “发红包” 的行为,本质上是向高管利益输送,中小投资者利益保障堪忧。

3
技术独立性遭遇“贴牌”质疑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节卡股份的 “硬科技” 成色备受争议。公司高度依赖上海交大的技术支持,与校方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受让多项专利,10 名交大教职工通过交睿持股 10.53%。在 39 项发明专利中,仅 31 项用于主营业务,且多为基础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存疑。
这种技术依赖模式引发市场对其独立发展能力的担忧。如果脱离高校资源输血,公司能否持续保持技术竞争力?科创板强调的 “硬科技” 属性,在节卡股份身上更像是校企合作的贴牌故事。上交所已要求公司说明技术来源及独立性,但从现有披露信息看,公司尚未充分证明其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性。

4
8倍扩产背后的存泡沫陷阱


而且在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节卡股份的扩产计划显得尤为激进。数据显示,2023 年公司产能为 5000 台,实际产量仅 3805 台,产能闲置率近 24%。但公司此次 IPO 仍计划募资 3.7 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目标到 2030 年实现年产 4.5 万台的产能规模,较现有产能暴增 8 倍。
这一计划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更显冒险。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 2023 年总销量仅 5.7 万台,节卡股份若按计划满产将独占近 8% 的市场份额。但目前行业 CR5(越疆、遨博等头部企业)已占据超 50% 份额,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公司核心产品 Zu 系列单价 3 年下跌 9%,Pro 系列下跌 8%,毛利率承压明显。在此情况下,激进扩产可能引发更激烈的价格厮杀,最终导致产能泡沫破裂。
市场对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充满质疑。上交所已在两轮问询中重点关注公司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以及新旧产能的整合问题。节卡股份虽将原计划的 5 万套产能下调至 4 万套,但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消化巨量新增产能仍是未解之谜。

感谢观看
以上内容基于公开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转载请标明出处!